制图/张杨
刘斌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正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湖南人均GDP达到8001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八,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期待值也相应提高了。尽管近年来我省公共体育服务已得到较大改进,但其体系建设及品质提升仍滞后于群众需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强化完善。
——扩大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建设高质量公共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健身环境。
我省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近几年快速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省体育场地数增加了8.08%,体育馆增加了14.6%,游泳馆增加了8.9%。但一些公共体育设施还存在布局不合理、不方便居民锻炼、收费高、服务质量低等问题。
鉴于此,应加快建设遍布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早日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农村地区“村村有体育场地”、打造“3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目标,使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更便捷。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共建。应逐步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供布局合理、维护更新及时、收费低廉、服务质量高、环境好的体育场所,并经常举办各类免费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
——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完备的体质监测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体育指导。
对居民体质进行定期监测是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居民体质监测服务还存在社区体质监测普及度不高、监测质量低、监测结果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在为居民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基础上,提供体质监控、干预和追踪等后续服务,争取早日实现县(市、区)居民体质监测全覆盖。
此外,面对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很多居民不知如何开展、如何使用。可鼓励当地高校体育院系学生深入居民锻炼场所进行体育健身指导,为不同体质的居民制订个性化健身计划或者运动处方,同时通过信息咨询与讲座等各种形式让市民了解更多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
——拓展公共体育服务渠道,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近年来,坚持“体育惠民”的湖南呈现出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全民健身景象。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不同群体的兴趣点不尽相同:中老年人喜欢太极拳、慢跑、体操、舞蹈;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比较喜欢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户外休闲性运动;军人、白领比较热衷体育竞赛表演等演示性活动;农民则喜欢武术、体操、舞蹈、篮球、排球等健身性体育活动;青少年群体更喜欢滑板、溜冰、攀岩等冒险类体育活动。
因此,不仅要培育一些经典品牌赛事,满足群众对高水平竞赛的观赏需求;还应打造广泛参与的大众赛事,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
目前我省公共体育服务明显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全省体育设施分布中,农村地区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偏低,与农村人口的占比有较大矛盾冲突。尽管近几年我省通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专项工程,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明显增加,但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湘西地区总体落后于湘北与湘中、城乡体育设施种类差别较大等等。农村体育设施总体比较单一,多为水泥篮球场和乒乓球场,而且利用率不高,农村群众迫切需要小型健身设施和专业健身指导。
因此,应积极推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和居民小区(自然村)多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先重点完成乡镇全民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实施好贫困乡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好农村健身指导服务,择优选拔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农村担任村官,引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下乡”活动,推进“体育组织示范乡镇创建”工作,鼓励基层体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城乡公共体育均衡发展。
(作者系bat365官网入口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cms.voc.com.cn/hnrbdzb/article.php?kid=1380407&from=timeline